发现
视觉之美
   文创产业分享,赛事征集!

2025第20届中国好创意第2届-青瞳视觉-“数字造梦”专项赛

级别 : 专项赛    关注 : 2.01K+     首页 > 大赛 > AIGC

1、中国好创意大赛介绍

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,英文名称: China creative challenges contest,简称“ 中国创意挑战大赛 ”,是入选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《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分析报告》赛项,也是我国 第一个以数字艺术为核心的大赛,更是第一个把赛事上升到哲学高度的大赛,还是第一个投稿即可免费存证的大赛。大赛在艺术设计、数字创意及数字媒体、数字技术创新、人工智能等领域参与院校多、影响广泛的权威赛事。大赛旨在落实国家数字创意产业远景规划,转化高等院校原创知识产权,深度挖掘、选拔和推广中国创意界的精英人才和优秀作品,赛事一直在引领着学科发展、推动专业建设,已经成为高校艺术创意领域的风向标。

在科技快速迭代的时代,中国好创意大赛希望大学生,以创意为笔,以匠心为墨,创作出内涵丰富,具有积极价值导向的优质作品,普及大众的审美能力,提升全民的文明程度,拓展民众的认知境界,倡导民众的大爱精神,促进全民的内心向善。

2、青瞳视觉-“数字造梦”专项大赛背景

青瞳视觉-“数字造梦”赛道聚焦数字艺术与技术创新,鼓励参赛者运用光学动捕、虚拟拍摄等前沿技术,探索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。我们期待参赛者突破传统艺术边界,推动艺术、设计与科技的交叉融合,树立中国数字艺术的审美新标准,引领数字艺术创作的变革与创新。

3、组织架构

主办单位:

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

承办单位:

上海青瞳视觉科技有限公司

4、征稿对象

国内高等职业院校、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、研究生均可参加。

*专项赛评选:无需省赛,直通国赛。

5、大赛类别设置与版权存证

* 参赛作品必须先存证(免费存证,版权归参赛者个人或参赛团队)再提交(提交时点击存证按钮即可),不存证的作品视为无效作品。承办方有获奖作品使用权。

3D动画短片类

虚拟拍摄短片类

数字人表演秀类

AI分镜创作类

6、评审与打分

评审方式

初赛:由承办方组织评审专家线上打分入围。

决赛:采用现场命题赛形式,参赛队伍需提前准备数字资产素材库,在48小时内完成创作并进行答辩,终评专家根据现场表现打分。国赛成绩由初赛作品得分(50%)和决赛作品得分(50%)综合评定,最终决出国赛一、二、三等奖。 3D动画短片类:参赛队伍需使用现场提供的光学动捕设备进行二次创作,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完整的短片作品。 虚拟拍摄类:参赛队伍可自行选择虚拟拍摄场地进行远程创作。为确保公平性,大赛承办方将在各场地统一安装监控设备,全程监督创作过程。 数字人表演秀类:参赛队伍需利用现场搭建的光学动捕设备进行实时表演,评审专家将根据现场表现直接打分。

AI分镜创作类:参赛队伍现场利用AI工具进行分镜创作,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完整的分镜作品。

奖金设定(共三个方向)

国赛一等奖:奖金2000元 + 一套光学动捕设备的6个月使用权,并享受青瞳视觉相关专业人士的免费培训。 国赛二等奖:奖金1000元 + 青瞳动捕基地(任何青瞳动捕基地均可)4次免费使用权,每次时间不超过4天。

国赛三等奖:青瞳动捕基地(任何青瞳动捕基地均可)2次免费使用权,每次时间不超过2天。

获奖比例

获奖比例:按总投稿数量的4%入围国赛,入围国赛的个人或团队进行现场命题赛,并参加答辩,不参加现场赛和答辩的作品,自动降级为优秀奖。

48小时现场命题赛及答辩地点:另行通知

评审标准

►3D动画短片 艺术表现(40分):故事性、创意与构思、视听语言。 技术运用(50分):动捕数据质量、人物模型与材质、场景与灯光。

整体效果(10分):完成度、感染力。

►虚拟拍摄短片 创意与构思(20分):创意新颖性、构思巧妙性。 画面与特效(30分):画面美感、特效运用、技术难度。 故事性(20分):故事完整性、情感共鸣。 音效与配乐(20分):音效运用、配乐选择。 整体效果(10分):作品完成度、作品感染力。

必要条件:虚拍画面长度至少达到30秒。

►数字人表演秀 视觉效果(40分):数字人形象设计、虚拟舞台效果。 表演动作精准度(40分):动捕数据质量、动作契合度。

舞台表现力(20分):表演感染力、音乐与音效。

►AI分镜创作 叙事创意与主题深度(30分):故事原创性、 叙事结构。 AI技术运用能力(30分):角色一致性、画风一致性。 分镜专业度(40分):镜头语言专业性、构图与视觉引导、标注完整性。

必要条件:分镜数量不少于8镜。

大赛报名与投稿截止日期

2025年10月15日-2026年6月15日下午17:00止。

7、作品提交平台及免费存证

1、请在大赛官网,统一报名与上传作品,并且免费为投稿作品存证。

2、大赛咨询:

大赛秘书处咨询:师老师 电话:010-89576608 18513190168

(请于工作日上午8:30-12:00,下午13:00-17:30拨打咨询)

8、初赛作品提交要求

时长要求:

1-5分钟,格式:MP4,分辨率:不低于1920*1080

线上提交成片,并需提交工程文件(含动捕数据、虚幻工程文件、虚拍原始数据、AI分镜创作过程说明文档)的百度网盘链接

9、参赛注意事项

(一)作品不得包含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内容,不得包含涉及与性别、宗教相关的歧视性内容,不得侵犯他人隐私等,如由此引起的相关法律后果均由参赛者承担;

(二)作品必须为原创,集体创作作品参赛需征得主创人员的同意方可投稿。参赛者提交的作品不得侵犯第三方的任何著作权、商标权或其他权利,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共道德习俗。凡涉及抄袭、剽窃、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等行为,参赛者应承担全部的经济和法律责任,与主办单位、承办单位及组委会无关,并且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(教育部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,如作品涉嫌造假,所在学院将受到严重批评,学科、专业、科研等,均会受到影响,请不要为母校带来负面影响); 

(三)作品上请勿出现作者、指导老师、学校名称等信息;

(四)一件作品,最多不超过2所合作院校; 

(五)作品名字只能使用中文,且不多于20个汉字; 

(六)同一个作品,只能提交到一个类别,如果投两个或以上类别并获奖,组委会将取消这个作品的全部奖项;

(七)参赛作品必须是围绕本简章内命题创作的作品。大赛不接受其它国家级或国际级赛事已经获奖的作品; 

(八)以上问题组委会接到实名举报,有抄袭、侵权或其他不当行为证据后,将取消入围资格;若为获奖作品,则追回颁发的获奖证书。对赛事造成恶劣影响的,大赛组委会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; 

(九)组委会对大赛提交的作品,有进行学术交流、商展、宣传、使用推广、产业转化代理等权利; 

(十)本次比赛按自愿原则参加,赛事期间按民法典风险自担;

(十一)大赛组委会拥有赛事最终解释权。


TAG:

大赛奖项